浣溪沙(秋怀)
作者:潘岳 朝代:魏晋诗人
- 浣溪沙(秋怀)原文:
- 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
未老功名辜两鬓,悲秋情绪入双眉。茂陵多病有谁知。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千古人生乐事稀。露浓烟重薄寒时。菊花须插两三枝。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含愁独倚闺帏,玉炉烟断香微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 浣溪沙(秋怀)拼音解读:
- míng rì jìn cháng ān,kè xīn chóu wèi lán
wèi lǎo gōng míng gū liǎng bìn,bēi qiū qíng xù rù shuāng méi。mào líng duō bìng yǒu shéi zhī。
chí biān diào nǚ rì xiāng suí,zhuāng chéng zhào yǐng jìng lái kuī
zhuó jiǔ yǐ zì kuān,jǔ bēi duàn jué gē lù nán
zuì hòu mò sī jiā,jiè qǔ shī shī sù
huái jūn shǔ qiū yè,sàn bù yǒng liáng tiān
qiān gǔ rén shēng lè shì xī。lù nóng yān zhòng báo hán shí。jú huā xū chā liǎng sān zhī。
xī shī yuè xī nǚ,chū zì zhù luó shān
mò mò huáng yún,shī tòu mù mián qiú
lín biǎo míng jì sè,chéng zhōng zēng mù hán
hán chóu dú yǐ guī wéi,yù lú yān duàn xiāng wēi
huì yuǎn cí qián jìn xī shuǐ,cuì yè yín huā qīng jiàn dǐ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离思五首》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的一组著名的悼亡绝句,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写了诗人对亡妻韦丛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刻骨的思念。其中尤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为世人所称颂。
十一日攀登仙猿岭。走了十多里,到枯溪小桥,属于郧县境,是河南、湖广布政司的分界处。往东走五里,有一片澄澈的池水,名青泉,不见水源从哪里流来,却见下游徐涂流淌。这地方又属于渐川县了。
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延伸;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明天就可到达繁华京城
郦范,字世则,小名记祖,范阳涿鹿人。祖父郦绍,曾任慕容宝的濮阳太守。太祖平定中山以后,以其郡归降于魏,被授任为兖州监军。郦范之父郦嵩,任天水太守。郦范于世祖在位时在东宫任事。高宗即
邓廷桢墓在东郊仙鹤门外红旗农牧场邓家山麓,墓背依灵山,正对钟山,周围松竹环抱,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省里拨专款,南京市文保部门和栖霞区文化局精心组织设计、施工,维修后的
相关赏析
- 我们在《公孙丑上》里已听孟子说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都是一样的。从个人品质说,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也就是孔
此词咏木芙蓉。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而芙蓉花却独自开得分外艳丽。这不畏严霜的木芙蓉象征着爱情的坚贞、高洁,因此词人要特地把它留赠给自己的意中人。“重阳过后”三句为景语,写重阳过后自然
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
⑴春漏促——春夜滴漏声急促。⑵金烬——灯烛燃后的余灰。⑶娇娆——形容美丽妩媚。这里指代美女。一作“娇饶”。⑷“寻旧”曲——寻求往日与情人共赏的曲调。⑸“远山”句——眉黛如远山翠绿。
有人说,中国古代抒情诗词中很少有主词,这首也是如此。读者只有根据抒情主人公的口吻、语气、举动及她身边的器物等等来推断性别,身份。这首词抒情主人公似应是一位怀人的女子。上片开首两句是
作者介绍
-
潘岳
潘岳(247-300)字安仁,荣阳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东)人。少年时即有奇童之称,二十岁时才名已很卓著。他热心做官,但不得意。他品格卑污,晋惠帝时,和一些文人名士趋附权臣贾谧。赵王司马伦辅政时,他被赵王的亲信孙秀害死,成为西晋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牺牲品。他和陆机齐名,是当时士族门阀的代表作家,也是当时形式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以写哀吊内容见长,代表作是《悼亡诗》三首。他又善长写「哀谏之文」,象《怀旧赋》、《寡妇赋》等,都以善叙哀情著称。今传《潘黄门集》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