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煮豆燃豆萁)
作者:乐钧 朝代:清朝诗人
-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原文:
-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1],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2],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 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拼音解读:
- jiǔ yì shī qíng shuí yǔ gòng lèi róng cán fěn huā diàn zhòng
【qī bù shī】
zhǔ dòu rán dòu qí[1],lù shì yǐ wéi zhī。
qí zài fǔ xià rán[2],dòu zài fǔ zhōng qì。
běn shì tóng gēn shēng,xiāng jiān hé tài jí!
jūn kàn huò dào shí,lì lì zhī gāo xiāng
jǐ chù zǎo yīng zhēng nuǎn shù,shuí jiā xīn yàn zhuó chūn ní
yún wù qī liáng fú shǔ liú,hàn jiā gōng què dòng gāo qiū
yàn gē wèi duàn sāi hóng fēi,mù mǎ qún sī biān cǎo lǜ
yáo kàn mèng jīn hé,yáng liǔ yù pó suō
zhì ruò qióng yīn níng bì,lǐn liè hǎi yú,jī xuě méi jìng,jiān bīng zài xū
dōng fēng yè fàng huā qiān shù gèng chuī luò、xīng rú yǔ
zhài mén wén quǎn fèi,fēng xuě yè guī rén
jiāng huái dù hán shí,jīng luò fèng chūn y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旧说如《毛诗序》、郑笺、朱熹《诗集传》等多拘泥于“素冠”、“素衣”,以为此是凶服、孝服,谓诗写晚周礼崩乐坏,为人子者多不能守三年之丧,而诗中服“素衣”者能尽孝道、遵丧礼。今人高亨沿
1. 平芜:平旷的原野。2. 凝伫:有所思虑、期待而立着不动。
就诗论诗,此篇劝人勤勉的意思非常明显,可是《毛诗序》偏说是“刺晋僖公也。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悯)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娱)乐也”。清方玉润驳得好:“今观诗意,无所谓‘刺’,亦无
看来,古人过日子很难有安定团结的时候,随时都可能受到外敌入侵,随时都会有伤亡疾病的威胁,因而提心吊胆,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松懈。居家度日是如此,外出经商是如此,寻欢作乐也是如此。一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起头这两句是写他这几年的平静生活。“草庐”即他归田后营建的“草屋八九间”。“穷巷”,偏僻的村巷。“华轩”,达官乘坐的漂亮的车子,这里代指仕宦生活。居陋巷而绝功名之念,这样的意思在归田后许多诗中屡见陈述。这里用一个“甘”字,见出他这种态度出于自觉自愿,也显见他心情的平静自然。可是,“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天炎风息,丛集在一起的房子顿时烧掉了。着一“顿”字,见出打击的沉重。“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他的住宅没有剩下一间房子,只好将船翻盖在门前,以遮蔽风雨。“舫舟荫门前”一般解释为寄居在船上,似非确。《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与这句结构相同,“荫”也为覆盖的意思。在陆地上以舟作棚,现时还常见着。以上可谓第一段,写“遇火”情况。
相关赏析
- 这首小诗写得清雅别致,题为“柳”,全篇不带一个“柳”字,却处处有着“柳”的影子。开头“晓带轻烟”四个字为整篇诗作定下了轻淡飘渺的色彩基调。“晚凝深翠”,颜色浓了一些,晨光过后,带了
描写离别的诗篇,是一种豪迈奔放,在初唐还不稳定的历史时期下,在“寒更”“凉夕”的时刻,感受“无边落木”的秋夜,面对就要离别的友人,没什么好说的,男儿自古征战沙场,马革裹尸,功是将军
后七子社的前身是“刑部诗社”。嘉靖二十三年(1544),临海(今属浙江)人王宗沐、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袁福徵中了进士,授刑部主事。这时,正好孝丰(今属浙江)人吴维岳到北京任刑部主
杂剧 关汉卿杂剧题材和形式都广泛而多样化,有悲剧,有喜剧,有壮烈的英雄,有恋爱故事,有家庭妇女问题,有官场公案。杂剧题材大多反映现实,生活面非常广阔,真实具体,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
作者介绍
-
乐钧
乐钧(1766-1814,一说1816卒),原名宫谱,字效堂,一字元淑,号莲裳,别号梦花楼主。江西抚州府临川长宁高坪村(今属金溪县陈坊积乡高坪村)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从小聪敏好学,秀气孤秉,喜作骈体文,利文20卷。弱冠补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学使翁方纲拔贡荐入国子监,聘为怡亲王府教席。嘉庆六年(1801)乡试中举,怡亲王欲留,乐钧以母老辞归。后屡试不弟,未入仕途,先后游历于江淮、楚、粤之间,江南大吏争相延聘,曾主扬州梅花书院讲席。嘉庆十九年,因母去世过分伤心,不久亦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