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松树
作者:戴望舒 朝代:近代诗人
- 戏题松树原文:
-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翛然此外更何事,笑向闲云似我闲。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风为裳,水为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清泪泡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
为爱松声听不足,每逢松树遂忘还。
临水整乌纱两鬓苍华故乡心事在天涯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戏题松树拼音解读:
- gē zhōng zuì dào shuí néng hèn,chàng bà guī lái jiǔ wèi xiāo
xiāo rán cǐ wài gèng hé shì,xiào xiàng xián yún shì wǒ xián。
gāo lóu mù jǐn yù huáng hūn,wú tóng yè shàng xiāo xiāo yǔ
fēng wèi shang,shuǐ wèi pèi
wǒ jū běi hǎi jūn nán hǎi,jì yàn chuán shū xiè bù néng
dàn jiàn xiāo cóng hǎi shàng lái,níng zhī xiǎo xiàng yún jiān méi
qīng lèi pào luó jīn,gè zì xiāo hún,yī jiāng lí hèn qià píng fēn。
wèi ài sōng shēng tīng bù zú,měi féng sōng shù suì wàng hái。
lín shuǐ zhěng wū shā liǎng bìn cāng huá gù xiāng xīn shì zài tiān yá
shēng chén yīng yǐ dìng,bù bì wèn jūn píng
hàn xuè měi suí biān dì kǔ,tí shāng bù dàn lǒng yīn hán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ǐn,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
吴激词多作于留金以后 。篇数虽不多,皆精微尽善,虽多用前人句,其剪裁点缀,若皆天成。今存20余首,题材不广,但工于写景,如“山侵平野高低树,水接晴空上下星”(《三衢夜泊》);“地偏
这是李煜降宋之际的词作。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
唐人的送行诗很多。但送行有种种情况,诗的情味也就大不一样。这里是送一个年轻人去探望他的叔父,而他的叔父,又是那里的州官。恰逢时节在初春,正是游历的大好时光。对一个刚成年的人来说,游
汤显祖和俞二娘 “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是《牡丹亭》中杜丽娘著名的唱词。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故事,并非仅仅属于《牡丹亭》。它的一位读者俞二娘,也超
相关赏析
- 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取材多样,切近生活,语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态人情,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其中代表作品为《述行赋》。据蔡邕自序,《述行赋》作于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进攻,是指在了解了敌情之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即是说当了解到敌人确有被打败的可能时,就要出兵进攻它,这样作战便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敌人有被我战胜的时候,就要
①阳关:泛指送别之地。②锁雕鞍:意谓留住。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
人若过惯俭约的生活,就不会贪慕物质享受,自然不容易再为物质而改变心志,所以说俭可以养廉。其实,华服美食的生活,总不如竹篱茅舍的生活来得清闲自在,更接近自然。人心在纷争扰攘中,容易被
作者介绍
-
戴望舒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