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独坐空堂上)
作者:李端 朝代:南北朝诗人
- 咏怀(独坐空堂上)原文:
- 【咏怀】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
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
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
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 咏怀(独坐空堂上)拼音解读:
- 【yǒng huái】
dú zuò kōng táng shàng,shuí kě yǔ huān zhě?
chū mén lín yǒng lù,bú jiàn xíng chē mǎ。
dēng gāo wàng jiǔ zhōu,yōu yōu fēn kuàng yě。
gū niǎo xī běi fēi,lí shòu dōng nán xià。
rì mù sī qīn yǒu,wù yán yòng zì xiě。
duì wàng zhōng tiān dì,dòng rán rú shuā
gù guó shén yóu,duō qíng yīng xiào wǒ,zǎo shēng huá fà
qín zhōng huā niǎo yǐ yīng lán,sài wài fēng shā yóu zì hán
duō shì nián nián èr yuè fēng,jiǎn chū é huáng lǚ
lán líng měi jiǔ yù jīn xiāng,yù wǎn shèng lái hǔ pò guāng
wéi yǒu xiāng sī shì chūn sè,jiāng nán jiāng běi sòng jūn guī
zì cóng míng zǎi tóu wū hòu,zhí zhì rú jīn guǐ bù shén
bái xià yǒu shān jiē rào guō,qīng míng wú kè bù sī jiā
qīng táo qǐ,xiāng shēng yù chén,xuě jiàn zǐ ōu yuán
xiāng wén liú shuǐ chù,yǐng luò yě rén jiā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
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 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 身处闲暇却无缘目睹中兴之年元宵盛况, 只得带着羞惭随着老乡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庙会。注释紫姑:传说中女神
○王弘 王弘字休元,琅笽临沂人。曾祖王导,是晋朝的丞相,祖父王洽,为中领军,父亲王繤,为司徒。王弘少年好学,以清悟知名。二十岁担任会稽王司马道子的骠骑主簿。王繤很喜欢积聚,财物大
①干:大水之旁。②沧:苍。水色青苍,所以流水称“沧流”。未可源:言不能穷其源。已:止。末二句写水程行役之劳。
人离去后西楼就变得空空如也,鸿雁也早已经飞往远方而渺无踪影。与旧日朋友畅叙别离之情也只能在那虚幻的梦境。我和你站立在河桥上,倾述着分别以后的彼此的相思与深情。话还没有说完,
相关赏析
- 《燕燕》,《诗经》中极优美的抒情篇章,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论艺术感染力,宋代许顗赞叹为“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论影响地位,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
三年春季,曲沃武公进攻翼城,军队驻扎在陉庭。韩万为武公驾车,梁弘作为车右。在汾水边的低洼地追赶晋哀侯,由于骖马被绊住才停下来。夜里,俘获了晋哀侯和栾共叔。桓公和齐僖公在嬴地会见,这
初九日早早起来,天色异常清新,与王敬川一道进了兰溪县西门,随即经过县衙前。县衙前人流如水,这是县长官刚去世的缘故。〔县长官为款县人,叫项人龙,是辛未年(1631)的进士。五天内,他
荆溪(在今江苏南部)是作者蒋捷的家乡,可谓词人行踪的一个见证。他曾多次经此乘舟外行或归家,而这首《梅花引》正是他在途中为雪困,孤寂无聊之际,心有所感而写成的词作,以表达当时的惆怅情
作者介绍
-
李端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