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后忆旧山
作者:罗隐 朝代:唐朝诗人
- 及第后忆旧山原文:
- 清镜无双影,穷泉有几重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春萝秋桂莫惆怅,纵有浮名不系心。
细腰争舞君沉醉,白日秦兵天下来
偶献子虚登上第,却吟招隐忆中林。
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
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 及第后忆旧山拼音解读:
- qīng jìng wú shuāng yǐng,qióng quán yǒu jǐ zhòng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rén lái niǎo bù jīng
chūn luó qiū guì mò chóu chàng,zòng yǒu fú míng bù xì xīn。
xì yāo zhēng wǔ jūn chén zuì,bái rì qín bīng tiān xià lái
ǒu xiàn zǐ xū dēng shàng dì,què yín zhāo yǐn yì zhōng lín。
shí wǔ rù hàn gōng,huā yán xiào chūn hóng
wèi chéng zhāo yǔ yì qīng chén,kè shè qīng qīng liǔ sè xīn
fèi quǎn zá míng jī,dēng huǒ yíng yíng guī lù mí
qī qī fāng cǎo xiǎo lóu xī,yún yā yàn shēng dī
guī zhì níng wú wǔ mǔ yuán,dú shū běn yì zài yuán yuán
huā kāi hóng shù luàn yīng tí,cǎo cháng píng hú bái lù fēi
zhǎng jì bié yī shí,hé lèi chū mén xiāng sò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 这是香菱所写的第一首咏月诗。作为学步的开头,此诗在技巧上显然是非常稚拙的。如借用宝钗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林黛玉则讲得更为具体和明白:“意思却有,只有措词不
著述有《云壑集》。传世书迹有《观伎帖》、《与寿父帖》、《焦山题名》、《诗帖》、《碎锦帖》、《七言绝句》等。《行书诗帖》现藏故宫博物院。诗帖已缺页。全篇用笔结体极似米体。如果说他本意
种山在现在的绍兴以北,越王勾践灭吴后,杀了功臣文种即埋葬在此。后南宋高宗也曾因误所谗言杀掉功臣岳飞,吴文英写词的感兴当由此起。但这首具有一定豪放情调的词作却不纯粹是咏史,而是咏自己
本篇以《轻战》为题,旨在阐述轻率出战的危害性。它认为,对敌作战必须准确判断敌情而后出兵,方能战胜敌人。倘若不研究敌情就轻率进兵,不制定周密计划就贸然出战,就必定被敌人打败。“勇者必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兵力众多,就要用制造虚形假像的“示形”之法来改变敌人的兵势,迫使它不敢不分兵来防备我。敌人的兵力既然分散了,那么,它在每处的兵力必定减少;而我军集中兵力于一处
相关赏析
- 高力士,潘州人,本姓冯。年幼被阉割,与同类金刚二人,于圣历元年(698)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奉入宫。则天嘉赏其聪慧机敏,年幼仪美,让他在身边供奉。后因小过,被鞭打赶出。宦官高延福收
汉译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祖父韩瞔,官魏平凉郡守、安定郡公。父韩演,曾任恒州刺史。韩褒少年时就有不俗的志向,喜欢读书而又不拘守章句。他的老师感到奇怪,询问原因,韩褒回答说“:读书常常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朴”、“婴儿”、“雌”等可以说是老子哲学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在十五章里有“敦兮其若朴”;十九章“见素抱朴”;本章的“复归于朴”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朴”这一概念。这些地方所
作者介绍
-
罗隐
罗隐(833─909),唐著名文学家。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县)人,一作余杭(今属浙江)人。少时即负盛名。但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黄巢农民起义爆发后,他为避战乱而返归故乡,投奔镇海节度使钱鏐,钱鏐很赏识他的才华,光启三年(887),表奏为钱塘令,迁著作郎。天祐三年(906),充节度判官。后梁开平二年(908),授给事中,次年迁盐铁发运使,不久病卒,终年七十七岁,是唐代享有高龄的诗人之一。罗隐生活于动乱年代,又久受压抑,诗工七言绝句,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十卷传世。